浙江金华:编制动态调整,着力破解教师缺编难题 |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⑱
民小编说
2021年10月,教育部部署在12个省市区建立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旨在进一步探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年多来,首批实验区建设聚焦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并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总结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先进经验,挖掘推广各实验区在综合改革各方面的典型案例,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推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栏目。今天,我们一起来看浙江金华如何创新体制机制,破解中小学编制不足难题——
2021年5月,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市常住人口为70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36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169万人,增长31.5%,年平均增长率为2.78%,其中学龄人口29.6万人,占17.5%。随着我市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和农村进城人口不断增加,入学难的矛盾日益突显。近年来,各地加大财政投入,陆续新建了一大批学校,增加了大量的学位来满足老百姓“有学上、上好学”的愿望,但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始终难以破解。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编办等4部门《关于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央编办发〔2021〕6号)文件精神,2021年开始,金华市教育局和市委编办联合组织对全市教师编制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我市除市本级、婺城区、兰溪市、浦江县、磐安县教师编制已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外,金义新区、义乌市、永康市、东阳市、武义县和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教师编制均未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缺口共1921名。2022年,我市又面临17所“公参民”学校转公,教师编制缺口882名。
我们坚持“总量控制、存量盘活、结构优化、增减平衡”的原则,统筹编制资源,提高使用效益,优化编制供给,通过建立“市域调剂、县域挖潜、动态调整”的教职工编制管理新机制,积极开展中小学校生师比国家基本标准达标行动,更好地满足我市中小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一、市域调剂促进均衡
市级层面根据近年来在校生人数情况和未来办学规模,测算出教师编制需求。通过教育系统内部调,从中小学教师编制相对富裕的县(市、区)调出965名,其中市属高中95名、婺城区160名、兰溪市540名、磐安县170名;通过市级机关事业单位调,做好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严控进人指标,精减工作人员,清理空编余额,调剂46名;通过跨系统跨行业调,结合近几年退休情况,以报备员额制的形式,从市属高校、公立医院级置换585名。市域内共调剂1040名,给金义新区、义乌市、永康市、东阳市等教师编制紧缺的县(市、区)使用。
二、县域挖潜提高效率
各县(市、区)结合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均等情况,优化各级各类公办中小学校、教学点设置,合理配置人员编制。深化中小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最大限度压缩非教学人员编制。开展民办学校占用公办中小学在编教师的规范治理,2019年开始至今共清理437人,已全部完成。严格执行人事和编制管理纪律,教育管理机构及其他非教学单位不得与中小学校混编混岗、占用教职工编制,严禁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帮助工作。县域内部共挖潜905名,其中义乌374名、永康市268名、东阳市112名、武义县107名、金东区20名。
三、动态调整优化结构
全市建立每两年一次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各地教育事业发展、在校学生数等,及时增减调剂编制,实施精准“瘦身”和“健身”,坚决破除编制“一核定终身”;扩大县级教育部门编制使用权,县级教育部门可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学校班额、生源规模、办学目标等情况,一地一策、一校一案,自主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数;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把市县核减收回的待分配事业编制集中起来,及时向急需区域、特定学校精准适时调控、定向定量投放;深化“县管校聘”改革,加大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导向作用,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人员和编制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及学段之间动态调整,优化结构。
推荐阅读
上海静安:融合教育要走向“高质量”“深融合”跨越式发展 |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⑰
江苏常州:集团化办学不是趋同,而是让每一所学校变得更优秀|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⑯
四川天府新区:首创“体育教师共享中心”模式,探索体教融合发展新路径 |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⑮
上海:建立教考关系背景下的高质量作业体系 |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⑭
感谢您读到这里。明天的推送更加精彩。
不想错过的你,就把人民教育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色“人民教育”,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